地学科普
Geoscience science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地学科普 > 科普知识

令人惊讶的甲壳动物

发布时间: 2013-09-11 点击次数: 1776次

甲壳纲与三叶虫纲、昆虫纲等均属节肢动物门,以头、胸、腹和两侧覆以甲壳而得名。它包括多达8个亚纲,就以常成化石的蔓足、鳃足、介形、软甲四个亚纲,其外形和内部区别之大,令人惊讶,蔓足亚纲为海里固看为生的膝壹类;甲壳亚纲即以各种蟹、虾类;介形亚纲即以两壳保护为生,鳃足亚纲中的叶子介目也是两壳保护为生,而且这两大类化石很多,在地层极为常见,但它们之间区别也是极大。

叶肢介类:壳较小,通常1-3毫米,最大达42毫米、头部小、躯干长,有一对复眼,大触角长,双支型,为游泳器官,小触角短,用于掘泥,躯干有10-32对附肢,脱皮时壳瓣不全脱,只脱下内膜层和软体外支,三天左右脱一次。雌雄共体、卵生。它多见于陆相,少数在海相,始见于泥盆纪,它靠休眠卵被风和动物带至各地,分布广,约有230个属1000多种,分类主要靠壳节、及微细致节,通常具生长线,有的还有放射脊,故分不具放射脊,且无或仅有一生长线者,这类多见白垩纪至现代;不具放射脊,但生长线发育者,这类从泥盆至今均有;具放射脊和生长线者,这类仅限泥盆——三叠纪。我国侏罗——白垩系叶肢介极半,故成划分地层的重要化石。

介形亚纲壳通常较小,一般03-3毫米,仅个别可达70多毫米,且两壳瓣不等大,壳内头大、有眼、小触角和大触角均较大,大颚退化、躯干小,仅有三对附肢,作为爬行用。卵生、雌雄壳形不同,经8-9次脱皮后成成体,分类主要依据壳形是卵形、肾形或豆形,边缘叠覆是部分还是全部,壳节虽无生长线和放射线,但是否具球状突起痛、结节、脊、刺等或凹坑、斑点、痘痕、沟槽、网纹等,仍可变化很大,故易识别,介形类分布广,可海相、陆相,它受水温、盐度、水深、底质等控制,这不仅影响它的组合,甚至壳体形态和壳节,所以常用它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加以它壳小,数量多,所以在钻孔岩芯中常可找到,故用它来确定和对比地层,尤其是我国中、新生代石油钻探工作中。

    介形亚纲,最早见于早寒武世,在寒武纪壳质钙化程度低,或为磷酸、盐质到了奥陶纪是繁盛期钙化度大增,整个古生代主要是豆石介、古足介和始足介三个目,在古生代末期,大部分灭绝了,而占次要地位的速足介目,在中、新生迅速发展起来,且数量众多,成为重要的化石。

 

相关信息
2013-09-30

2013-08-30
Copyright hndzzy.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豫ICP备20001617号-1 技术支持: 新火线
联系电话 0371-55150110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莲花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