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新闻
Industry News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 行业资讯

李廷栋院士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质作为

发布时间: 2014-11-19 点击次数: 2445次

        

 

 

        APEC会议期间,中国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而今,APEC已然落幕,“丝绸之路”却热度更炽,因为,人们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日渐清晰,一项推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大历史性国家战略,正在拉开帷幕。

  这几天,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李廷栋院士,也在思考着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容,当然,他的视角和出发点,紧紧扣着地质工作和地质科技的主题。


  1. 支持国家战略,地质工作不能缺席


  “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非常有远见的战略性决策,是中国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巨大贡献。这项计划的实施,也为地质工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之事刚刚从内蒙古返京的李廷栋,在他堆满各类专业书籍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这一天,是APEC会议的最后一天,偌大的地科院没有什么人,空空的院落、婆娑的树影都还沉浸在假期的静谧中。

  他的手头,有一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示意图,是他在阅读报纸时特意保留下来的。当然,这样的平面图像反映在他的脑海中,便会自动衍生出一系列立体的地质地理信息。

  他对记者的描述也是立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一条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从我国西部和中亚地区再到欧洲,途经的地区大都是交通不便的高山、深谷、沙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技术都相对落后,通过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对改变我国西部乃至中亚各相关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起到很大作用。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目前经济带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比较滞后,必然需要配套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并会促成一些城镇的诞生和兴起。显然,这些都需要大量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作为最基础的支撑。同时,工程建设、小城镇建设都会带来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因此,在经济带及附近寻找更多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并就地形成产能,也将转化为相关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未来行动方向。

  由于气候、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有不少地质工作比较薄弱的地区,现在看,这种薄弱有可能是大规模建设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但反过来看,也恰恰为地质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统筹好部门和地区关系,各部门和各地区要加强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习总书记强调,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我认为,其中,地质工作是最不能缺席的力量之一。”李廷栋说,“办好这件大事,也是地质工作必须承担的使命。”


  2. 加强矿产勘查,老成矿域的新机遇


  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地质工作可以发挥哪些巨大作用呢?李廷栋说了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油气”。

  他告诉记者,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油气资源的成矿带,此前,我们在油气资源勘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丰硕成果,但在新的历史时期,还应该继续加强。以目前的工作程度看,丝绸之路途经的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境外的里海盆地、土兰盆地、黑海盆地,都是很有远景的地区。除传统油气资源外,这里还是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前景区域。“显然,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将大大促进我国与合作国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解决经济带上国家油气资源的供给问题,进而为世界能源的供给作出贡献。”

  第二个关键词是“矿产”。

  经济带所在的地方,是古亚洲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交会的地带,本身就是巨大的非能源矿产的成矿域,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矿产资源的成矿带,如昆仑山成矿带、祁连山成矿带、天山成矿带等。独特的地质成矿背景告诉人们,这里一定会有不少特大甚至超大型矿床,以及一些特殊的矿种。比如:我国已在西藏驱龙找到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铜矿,并在其外围发现了较好的找矿远景,而它所在的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完全可以往西延续,“在这个带上,很有可能再找到几个上千万吨的世界级铜矿”。

  他认为,这里是铬铁矿、金矿、铅锌矿、盐类矿产等矿种的找矿远景地带,而且矿产资源类型、成矿地质背景都很特殊。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勘查和研究,这不仅仅为了增加矿产资源的供给,缓解我国的矿产资源瓶颈问题,更为了提升我们在成矿成油理论研究方面的水平。”


  3. 服务重大工程,为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李廷栋提到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安全”。

  一方面,是为重大工程、城镇建设提供地质勘察服务,为其安全选址提供最基础的地质资料。

  李廷栋说,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投资基础设施是第一步,无论是建铁路,包括高铁,建公路,包括高速公路,都要进行路线的踏勘,特别是要避开地震断裂带。此外,建设桥梁、水库和输油管线,也得做好选线工作,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调查研究工作。

  随着经济带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若干城镇和居民点,尽管大小规模会不一,但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面对的地质问题将是相同的,都需要经过周密的工程地质勘察,“如果新城镇选址有问题,如恰好坐落在发震断裂上,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方面我们已有的教训不在少数。”

  青藏高原到阿尔卑斯山,是全球巨大的地震活动带之一。李廷栋建议,一定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壳稳定性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对发震的活动断裂进行精细的调查研究;一定要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之前,进行区域性和重点地区的地壳稳定性的调查研究,保障新建的城镇、铁路、公路、水坝、桥梁能够避开活动断裂;一定要对地震活动带上已有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区,做进一步详细的活动断裂调查,再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对房屋进行加固或重建,增加其抗震能力,从而避免巨大损失。“这方面工作一定要做,特别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等闲视之。”

  工程和城镇选址还要特别注意地质灾害的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地地貌,山高坡陡,这就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孕育提供了条件。因此,选址不仅要选在地壳比较稳定的地方,而且要尽量注意避开地质灾害包括洪水的侵扰。

  另一方面,“安全”还指生态环境的安全。绝不能因为人类活动和经济建设,破坏古丝绸之路特别是绿洲原有的生态环境。

  “经济带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更应该是生态文明。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之地,或沙海漫漫,或山岭茫茫,或高原湖泊星罗棋布,这些地方的环境,大多美丽而脆弱,因此,地质工作要在环境地质方面加强研究,为绿色经济、绿色发展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建议。


  4. 推动旅游经济,建设绿色生态长廊


  第四个关键词是“旅游”。

  丝绸之路从来都是与神秘的历史遗迹和瑰丽的自然风光联系在一起的,它如一条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时光隧道,串联了各种充满魅力的宗教遗存、史学大观,以及更久远的地质历史留下的自然奇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地质、地形、地貌资源非常丰富。”李廷栋向记者描绘了多种特殊的地貌景观:清颀俊美的冰川地貌、气势宏伟的高山地貌、浩瀚壮观的沙漠地貌、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还有奇特的魔鬼城雅丹地貌、色彩斑斓的张掖丹霞地貌,以及张掖、酒泉、银川、中卫等被誉为塞外江南的沙漠绿洲。“许多景观都非常特殊,甚至世界唯一,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科普价值。”

  他说,过往,无数旅人渴望沿着古丝绸之路,去追寻历史的踪迹、文化的脉络,只是因为交通等障碍无法一一实现。未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交通的日益便捷,丝绸之路旅游带也将诞生并焕发出耀目的光彩。

  作为中国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资深专家,李廷栋希望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旅游发展结合得更为紧密。

  一方面是现有地质公园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应该继续发掘自身的资源和文化优势,使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融入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是选择一些有条件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地质公园的潜力地区,优先发展为地质公园,在保护珍贵地质遗迹、优化地质环境、普及地质知识的同时,发展地方经济,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他建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学会和相关机构,可以考虑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予以优先扶持,为经济带成为西部绿色生态长廊而贡献力量。

  “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发现、挖掘更多旅游资源是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相信,地质工作者可以在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研究、展示等方面付出更多,也获得更多。”李廷栋表示。


  5. 重视基础研究,组建专门的科研队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将推动地球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李廷栋告诉记者,从地质背景来看,经济带所在地区是一个多种构造单元的交会地带,东部,为中亚、古亚洲和特提斯构造域交会之处,西部,则为东欧地台与阿尔卑斯构造带相交会的地带。这里,有各种典型的地质地貌现象,还有多条蛇绿岩带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它们是研究全球地壳活动历史的窗口。“我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将对科学家解决全球性的地质科学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针对如何发挥好地质工作的作用,李廷栋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是应从宏观的角度,编制一系列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图件,如地质图、活动断裂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岩浆岩图、构造图、矿产资源图、旅游资源图等,同时,围绕重大工程和城镇建设,形成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图件和调查报告。

  他建议,是不是能结合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国地质志》项目,专门为丝绸之路出一套志书,全面反映其地质背景、地貌特点、矿产资源等,形成一套基础资料,同时编制一系列图件。

  二是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围绕国家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规划,进行相应的地质工作规划和部署,如随着国家战略的整体进度,按照不同地区轻重缓急进行,开展资源勘查、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旅游资源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目前中国地调局已经设置了一些相关项目,但应该化零为整。希望国土资源部和地调局以及国家其他有关部门给予项目和经费的支持。”

  三是最好成立一个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如丝绸之路地质研究所,对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地质问题进行长期的研究。他强调,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就意味着有一批相对固定的科研团队,而这个团队应该包括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构造、岩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资源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国家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各种工作,从事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研究,并对个别重点地区进行专题研究。“经济带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就能建设好的,必须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因此,建立专门的地质研究机构很有必要。”

  令人高兴的是,李廷栋院士的一些设想正在现实中萌芽。就在上个月,国土资源部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机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了,李廷栋院士则被聘为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丝绸之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一路一带’,是我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打通了中国与中亚乃至欧洲经济文化的血脉经络,更为地质工作打开了一扇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门。相信,在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地质工作将大有作为。”李廷栋对此深信不疑。

 

转自


 

相关新闻
2014-11-25

2014-10-28
Copyright hndzzy.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豫ICP备20001617号-1 技术支持: 新火线
联系电话 0371-55150110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莲花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