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科普
Geoscience science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地学科普 > 科普知识

“石蛋”——造就自然大风景

发布时间: 2015-07-01 点击次数: 7645次


 

石蛋名字很“土”很“土”,景观却很美很美

海南岛三亚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地——“天涯海角”,人们大多去过或听说过。这里之所以闻名,除了地理位置特殊外(海南岛的最南端,除三沙外,离中国大陆最远),还有几块矗立在海边沙滩上的巨石是突出的景观。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天涯”两个字,还有一块巨石上刻着“南天一柱”四个字。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这附近还有许多浑圆的没有棱角的大石头,有的独立,无依无靠;有的成堆,层叠在一起。落潮时,它们立在银色的沙滩上;涨潮时,它们又被蔚蓝环绕……

说起“天涯海角”来,在我的心中总是唤起一种矛盾的感觉。先是觉得这里很浪漫,碧海蓝天,仿佛是情侣的天下;接着又涌起一种惆怅悲凉的情绪,因为想起了许多流放到海南岛的名人先贤,如苏东坡等;“天涯海角”的地理位置又特别适合伤古凭吊。

总之“天涯海角”是一处很有文化品位的风景地。但是如果你要追问挺立在那里的构成风景的巨石叫什么?它们组成的地貌怎么称呼?我会告诉你:那些巨石的名字叫“石蛋”。可能有的人认为这名称很煞风景,以为这是当地原住民起的“土名”,但不是。这名称是地理学家命名的,说得全些,前面加上“花岗岩”三字,即“花岗岩石蛋”,由这些石蛋组成的地貌叫“花岗岩石蛋地貌”。

 

石蛋的由来

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地理学家曾昭璇的书中。曾先生是一位地理大家,擅长发现和命名新景观。他是广东人,对遍布我国东南沿海的花岗岩地貌一定很熟悉;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本科学的是地理,硕士则读的是人类学。人类学的背景使他善于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他早在1960年就出版了《岩石地形学》一书,书中对花岗岩景观进行分类、命名,其中“花岗岩石蛋地貌”就是在这本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曾先生当时以“石蛋地形”称呼)。这个听起来有点“土”的命名,如今在学术界广泛流传,谈花岗岩景观的文章,无不引用这一命名。虽然有人用“石芯、石核”称呼同类景观,但未能流传,人们还是喜欢“花岗岩石蛋”这个名称。为什么这个看起来很“土”的名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原因是这个名字不仅形象,而且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掌握了这个名字,理解了它的内涵,对于遍布中国各地的花岗岩风景你就很容易理解了。

 

海南“天南海角”

半洋石帆“石蛋”造就的风景

我去过离“天涯海角”不远的海南省万宁市的东山岭。去那里的人大都会吃过当地一道有名的菜——清炖东山羊,当地人说:这里的羊肉之所以鲜美,是因为这些羊生活在石头山——东山岭上。所谓东山岭,就是一座丘陵状的石山,这座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是由一些大石头堆垒而成。其实这里也是一处花岗岩石蛋地貌。

类似的景观,前不久我在福建又看到了。我坐船去福州市平潭县的一个海岛——海坛岛,因为那里有两块石头很有名,当地人称之为“半洋石帆”。船行海上,远远地就看到那两块石头。起初很小,很不起眼,像是帆船时代一艘双桅帆船从地平线上驶来,那两块巨石像是两只张起的风帆。随着船的驶近,两块石头越来越大。恰好一艘巨轮通过,为其做了参照物,使我对它们的体积有了估算。我想那应该是几十米高的两块巨石。正逢落潮,船靠岸上,我来到了这两块巨石所在的小岛,所谓小岛,乃一块平缓的巨大礁盘。上岛方知两块巨石并不与礁盘完全相连,而是独立地置之其上。其中较矮的巨石与礁盘之间仅有六分之一相接触,二者之间的缝隙如若继续发展,这块巨石可能会成为一块风动石。两块巨石——一块高大:高33米,宽约9米,厚8米,长条状;一块低矮,高17米,宽约15米,厚8米,形状近似椭圆。两石虽然边缘都很圆滑,但有两个平行的面很平整,好像刀切一样。

 

花岗岩风化强度分带剖面示意图

风化壳中的石蛋和石蛋层暴露出来,就是今天的风景

要想理解中国东南海岸为什么是石蛋的海岸,为什么南方的近海到处是花岗岩石蛋堆积的岛屿,甚至要想理解整个中国的花岗岩景观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我觉得要把一位地貌专家请出来,他就是北京大学的崔之久教授。崔之久教授一直以研究现代冰川而闻名,没想到他跨界到花岗岩的地貌研究。然而他的跨界研究确实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他有一篇文章被广泛地引用,文章的题目是《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他是从中国南方广泛存在的古老花岗岩的风化壳入手来谈花岗岩风景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大约距今2000多万年至700万年前,中国南方大地形成了一个古老的夷平面(各种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起伏平缓、近似平原),在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我国东部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地区,化学风化强烈,形成了深度在20—70米之间的风化壳(个别地方深达100多米)。这个大面积的风化壳有些地方在东部沿海地区现在还存在着,它的结构是这样的:最上面一层被称为极强风化带,如今已是红土层,岩石的结构和颜色都消失了;下面一层是强风化带,已成为砂土层,岩石的结构不见了,但能见到矿物的颗粒;再下面一层是中等风化带,为砂土砾石层,这一层中已经有50%左右的成分是脱离了基岩的石蛋;接下来一层是弱风化带,这一层又称为石蛋层,因为大部分是脱离了基岩的粒径比较大的石蛋;最下面一层是未被风化的新鲜的基岩。

海浪把被掩埋的造型石——石蛋淘洗出来了

在不同地带,抬升的不同高度,都会影响到我们看到的花岗岩风景类型的不同。比如在地壳比较稳定,抬升轻微的地区,花岗岩风化壳会基本保留,在这些地方,河流和降水会冲出一些冲沟和崩岗一类的地形,这种地形没有观赏价值,构不成吸引人的风景。如广东梅州的五华、肇庆的德庆一带,地表就覆盖着一层几十米厚的花岗岩风化壳。风化壳中有造型石——石蛋存在着,但是被上面极度风化的土壤层掩埋,还不能成为风景。

但是同样是在广东和福建一带,同样是这层风化壳,到了海边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使整个海岸地带摇身一变成了风景胜地,如厦门的鼓浪屿、福州平潭县的岛礁。原因是大海的波浪、潮汐的力量可以把风化壳中的泥沙岩屑冲刷得干干净净,什么极强风化带、强风化带、中等风化带都被海浪冲击得无影无踪,风化壳中层层叠叠的造型石——石蛋裸露出来构成了风景。海南岛三亚的“天涯海角”那些巨石、“南天一柱”等不就是原来埋藏在风化壳中的“石蛋”吗?同样福建厦门那大名鼎鼎的鼓浪屿,其实就是大海从风化壳中淘洗出来的石蛋堆垒而成的;前面所提到的平潭县海坛岛附近大海中那两块像船帆一样的巨石,同样是被海水冲蚀出来的石蛋……

 

黄山“石蛋”残留在峰顶的风景

黄山、三清山、天柱山这三座山之间有联系吗?当然有,它们都是花岗岩构成的山,不过这种联系太表面化了。它们之间更深层的联系是什么?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石蛋”。用“石蛋”这把钥匙也许能打开它们之间的秘密之门。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些山也有“石蛋”,不过这些“石蛋”不是立在地上,堆在山坡,而是被高高举起,举在了一些陡峭石峰的顶端,成为了峰顶之石。如黄山的著名景点——猴子观海、鳌鱼负龟、飞来石等;三清山的司春女神、猴王献宝等;以及天柱山的一些象形石,都是原来风化壳中的石蛋。这些被高高举在峰顶的石蛋,其实也曾经在地下,被埋在花岗岩风化壳的最下层。后来由于地壳进入了抬升阶段,风化壳随着地壳的抬升被不断地剥蚀,其中的红色土层,最先被降水等冲刷干净;接下来有少量石蛋的砂砾层也被冲刷得无影无踪;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入,整个风化壳的上部分都被清除了,只有石蛋和石蛋层残留着。随着地壳继续强烈的抬升,过去位于风化壳以下未风化的新鲜花岗岩开始进入风化过程,由于地壳进入了强烈的抬升阶段,花岗岩中的垂直节理在风化中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流水顺着垂直节理向下深入,岩石被流水切割成一个个陡峻的岩柱、岩峰,这就是我们今天在黄山、三清山、天柱山看到的那些峥嵘挺拔的山峰,不过在有的山峰的顶端可能会有古老的风化壳中的石蛋残留,这石蛋就是那猴子、乌龟、女神……

 

黄山风动石

北方的花岗岩:风放牧着的石羊群

崔之久教授的南方红色花岗岩风化壳及其石蛋层的暴露理论,解释了像天涯海角、鼓浪屿、半洋石帆等风景的形成及分类,也把黄山、三清山、天柱山之类的风景划归为石蛋残留+独立巨峰这种类型,华山被归类为无石蛋残留层的巨峰类型,这种巨峰的形成也是地壳更持续强烈抬升的结果。这些都是南方的花岗岩风景,崔之久教授把它们归为化学风化一类。我们都知道我国北方有许多花岗岩的风景,但这些风景都无法用风化壳及石蛋的暴露理论来解释,因为北方的干旱和寒冷使得北方没有发育这么深厚包含有石蛋层的风化壳。对北方的花岗岩风景,崔之久教授用物理风化来解释,包括寒冻剥蚀型和风化—风蚀型。

 

相关信息
2020-08-26

2015-03-04
Copyright hndzzy.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豫ICP备20001617号-1 技术支持: 新火线
联系电话 0371-55150110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莲花街56号